幼稚園高清監控告訴你,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受“排擠”

孩子的社交一直是媽媽們很關心的問題,我也經常收到大家的留言,說家裡的娃經歷的一些“社交疼痛”。

  有的是寶寶還小,很喜歡和大哥哥大姐姐玩,卻經常被拒絕,寶寶很“受傷”,媽媽還想了很多方法幫寶寶“拉攏”哥哥姐姐呢,但最終也沒成功……

  有的是娃不喜歡和別人玩,只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媽媽擔心孩子太孤單了……

  有的是娃很想和大家玩,卻總是被“排擠”,媽媽看著好心疼。

  特別是很多寶寶馬上就要上幼稚園了,媽媽們更是擔心,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寶寶能適應新環境、能交到朋友嗎?孩子在幼稚園會不會被欺負,會不會很孤單?

  最近看了一個國內兒童行為觀察類節目《小孩的神秘生活》,幫我們揭開了寶寶在幼稚園是如何社交的“神秘面紗”。

  節目是在沒有大人干預的情況下,用高清監控攝像頭拍下的,孩子們在幼稚園裡如何交朋友、為何排擠他人,以及不同性格的孩子,各自是如何應對幼稚園這個“社交場”的。

1

慢熱的孩子被“排擠”

後來“一招”致勝,成了人氣王!

  性格內向、慢熱的孩子,在社交上會面臨更多的困難,這點在這個叫家潤的小男孩身上表現得很明顯。

  一開始他進入幼稚園這個新環境,就表現得很害羞、怯生生的。看到別的小朋友聚在一起開心地玩耍,他一個人躲在牆角暗中觀察,心裡想著要做些什麼加入到小朋友當中,卻遲遲邁不開腳步。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在小朋友中間找了個位置坐下來,但因為不小心坐了別的小朋友的座位(那個小孩去上廁所了),所以他才剛坐下,就被“圍攻”了,孩子們告訴他這個位置“有人”,讓他別坐這裡。

  一個性格比較“強勢”的男孩,甚至大聲地叫他“出去”。

  內向的娃,其實內心是很敏感的。想到自己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加入,卻被無情“驅趕”,小男孩很委屈地跑開了,他急切地想要找讓自己有安全感的人,哭著說:“我想找我姥姥了”。

  幼稚園當然找不到姥姥。小男孩偷偷地抹眼淚,大家都看著他,有個男孩“補刀”到:這個男的哭了!此話一出,家潤再也忍不住了,放聲大哭。慢熱的家潤,第一次想融入集體,以失敗告終。

  午飯後,小朋友到外面的場地玩,大家在玩“轉圈圈”,家潤嘗試融入,但是“圈圈”轉得太快,家潤一不小心被甩出去了。

  第二次的嘗試也失敗了,家潤一個人默默地走到蹺蹺板那,玩起蹺蹺板來,但是眼睛還是忍不住望向小朋友們的方向。

  家潤平時跟著姥姥、姥爺一起生活的時間比較多,姥姥說家潤的性格就是慢熱的,平時喜歡自己待在家裡玩。

  即使帶他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家潤也是自己一個人坐地遠遠的。姥姥讓他去和大家一起玩,他會說:我不去,我膽小。

  而幼稚園的小朋友在採訪裡也“童言無忌”,表示自己不太喜歡敏感的家潤,說他愛哭鼻子。

  但是這種“不喜歡”,在一件事情之後,得到了反轉,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節目裡,老師在一個裝著球球的水缸裡,放著可怕的章魚,裡面也放著孩子們的名牌,只有拿出名牌,孩子們才能獲得禮物。

  在大家都嚇得哇哇叫,不敢去拿名牌的時候,慢熱的家潤一個人hold住了全場,幫每個人拿到了名牌,引來大家的鼓掌喝彩。

  家潤的勇敢讓他扭轉了被“排擠”的局面,一下子成了“人氣王”,這次小朋友都說很喜歡他,想和他做朋友。

  家潤通過抓住機會,展示出自己的優勢,獲得了大家的喜歡。相信這樣的經歷,也會讓他在之後的社交中更加自信。

2

孩子被欺負了該怎麼辦?

那些愛打人的娃,都在想些什麼?

  在幼稚園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衝突和打鬧是不可避免的,節目組的監控攝像拍下了孩子們幾次比較典型的“霸淩”事件。

  一次是年齡比較小的女孩,隨心所欲地畫畫,旁邊一個大點的男孩看到了,就過來“教育”她,說她只會亂畫!還把小女孩的畫筆全搶走了。

  之後繼續攻擊女孩長得醜,大聲說討厭她。

  小女孩被大哥哥這樣語言攻擊,又害怕又難過,憋不住地嚎啕大哭。

  事後老師問他為什麼要欺負小妹妹,小男孩說,之前爸爸媽媽說,如果他在幼稚園表現好,就給他玩遊戲,給他買衣服,但是他知道爸爸媽媽是騙人的,所以他不想在幼稚園表現好。

家庭環境是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表現的。如果孩子經常生活在欺騙、易怒的環境裡,那麼他也會模仿這種行為,甚至會通過“教育”更弱小的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第二次的“霸淩”事件帶著一些惡作劇的成分。一個溫柔的女孩子被老師選為班長,引來其他人的不服。三個男孩子圍在她身邊,不斷攻擊她:“你什麼都不是!你就是個小孩,你憑什麼當班長。”

  剛當上班長的小女孩,被淘氣的男孩們嚇到了,不知所措地哭了起來。

  其實幼稚園孩子之間的欺負,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情況,裡面有捉弄的成分在,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仇恨、看不起之類的。

  對於愛惡作劇的孩子來說,他們就想看到被欺負的人表現出害怕、失控的情緒,他們才覺得好玩。 這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即使心裡有些害怕,也要保持冷靜,用堅定的眼神正視對方,用鎮定的語氣說“不”!表現出自信和勇敢,嚇走那些愛欺負人的小孩(這個小女孩即使被推了,也能義正言辭地告誡男孩子!男孩氣勢馬上降了下來)。

  第三次的“霸淩”事件也很典型,是一種“輸不起”的攻擊行為。

  老師把小朋友們分成2組比賽答題,一組贏得了比賽,輸了的那組有個穿牛仔背心的男孩很“不甘心”,就去搶贏的那組的獎牌玩。

  在爭搶過程中,贏的那組的小男孩(綠色衣服)不小心推了下輸的那隊的隊長,這下性格強勢的牛仔男孩徹底爆發了,對綠衣服男孩一頓“猛打”。

  綠衣服男孩對於這個愛打人的男孩無計可施,躲在角落裡委屈地哭了。

  這種“欺負”行為,其實是一種挫折攻擊。當一個人既定的目標受到了阻礙,無法去達成這個目標時,他就會產生一種挫折心理,繼而引起攻擊行為。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能想到的方法也有限,導致無法使用更好的方式去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而肢體行動,成了他們表達情緒最直接高效的方式。

  愛打人的孩子在社交中也是存在很大問題的。他們在集體裡並不受歡迎,其他孩子也會拒絕和他一起玩耍(節目裡孩子們也表示不喜歡愛打人的男孩)。

  平時我們要讓孩子瞭解到情緒有很多種表達方法(比如跺腳、從現場跑開),除了打人,我們還有很多好的替代方法解決問題(比如可以告訴老師、尋求大人的幫助等),減少孩子打人的行為。

3

有同理心的孩子,在社交中更容易相處

也更容易獲得友情

  節目裡有個叫美心的小女孩,小小年紀表現出的同理心,太暖了。

  好朋友曼可因為害怕比賽輸了,不敢參加比賽時,作為隊友的美心沒有去強迫她,而是理解她的心情,和她一起同進退。

  曼可看到別的小朋友因為參加遊戲獲得了獎品,又改變主意想去完成比賽了,美心也完全支持她,還親親她、抱抱她,安撫她緊張害怕的情緒。

  在另一場比賽裡,曼可再次因為害怕自己的隊輸了,大哭起來。美心感受到曼可的焦慮,因此更加努力參加比賽,堅持到了最後,並且獲得了勝利。

  這下可把曼可樂壞了,兩個女孩,在面對一次次的挑戰時,也加深了彼此的友誼。

  美心有著強大的同理心,她對別人的情緒能感同身受,並且能分析出造成這種情緒背後的原因!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還能想出合適的方法,去安撫別人的情緒。

擁有同理心的孩子,在社交環境裡是更好相處的,他們也更容易交到朋友,收穫親密的友情。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氣質,有些孩子的氣質是偏抑制的,也就是我們說的內向、慢熱型, 這種性格的孩子,有一些社交退縮的表現很正常。

  性格外向、內向並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們不需要強迫內向的孩子很熱情地去社交,但我們可以 通過一些方法讓孩子更自然地去融入集體,以自己的方式,舒適的社交。

  比如我們可以鍛煉內向慢熱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孩子用詢問的語言作為開場:“小哥哥,你可以跟我一起玩嗎?”、“這個玩具好酷啊,它是怎麼玩的?” 相比小孩默默地加入集體,尷尬的不知道幹什麼,用詢問的語言過渡會更自然一些。

  另外, 如果內向娃有一些孩子們都喜歡,且他們自己又不具備的優勢,也有利於內向娃獲得“人氣”,對社交變得更加自信(像節目中慢熱的家潤,通過勇敢這一特質變得受歡迎,自己也變得更自信)。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