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打罵更傷孩子的,是……
1
孩子不是父母情緒的垃圾桶
最近,綜藝《不要小看我》引起熱議。
裡面有個孩子叫黃小桃,在節目中的表現獲得了許多讚賞,深受很多家長的喜愛。
會主動幫忙收拾被破壞的現場,會照顧不適應環境的小朋友。
但是當被問道“爸爸媽媽有沒有經常批評你”時,孩子卻回答:不是批評,是打的。
採訪時小桃的媽媽講述,女兒在前一天晚上記不住歌詞而打罵了孩子。
事情過後媽媽認識到錯誤覺得內疚,向女兒道歉。
然而對於媽媽的道歉,小桃持懷疑態度:因為媽媽曾經說過不再打自己了,卻沒有說話算話。
很多父母總是一時衝動,忍不住打罵孩子,但孩子並不是父母情緒的垃圾桶。
看一看小桃對媽媽的懊悔和做出的承諾明顯表現出一副不相信的樣子,請問,這樣的結果是家長們的初衷嗎?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條新聞:一個小女孩,因為作業沒寫好,就被媽媽拿書打了幾下。
剛開始媽媽只是想“教訓”一下。不料想,媽媽越打越來勁,最後出手過重,把孩子的眼睛打到受傷。
看到女兒一雙腫到不成形的眼睛,媽媽追悔莫及。
她從沒有想過要傷害女兒,只是當時情緒上來了,控制不住,造就了如此慘烈的局面。
伊阪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父母雖是一時衝動,但是這樣的經歷,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和陰影?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同樣,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私財和洩憤工具。
2
父母糟糕的言行裡,
藏著孩子的未來
看過一位網友的帖子:
每次只要媽媽特別生氣地凶我、罵我的時候,感覺自己就是這個世上最糟糕最無藥可救的人。
即便父母言之鑿鑿:都是為孩子好。
但是這些糟糕的言行,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懷疑自己,否定自己,逐漸陷入一個充滿負能量的泥潭。
心理諮詢師羅伯特用童話的方式,寫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
主人公蛤蟆先生,在別人眼中,熱情、時尚且愛冒險。
可接觸時間長之後,身邊的朋友卻察覺他越來越不對勁。
面對朋友的疑惑,蛤蟆先生對朋友傾訴:“我感覺自己沒什麼價值,生活一團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看起來像個笑話。”
為了讓自己走出困局,他去做了心理諮詢。
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蛤蟆敞開心扉,憶起童年。
印象中父親對他說過最多的話是:不准這樣做!你看起來太蠢了!回你的房間去,不准出來!
提到父親,蛤蟆先生開始嚎啕大哭。看似強大的外表之下,是他那顆脆弱敏感的心。
對他而言,父親的負面情緒和言語,是了提醒著他“你就是個廢物,幹什麼都不行”。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說: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
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很多時候,傷害孩子的,不在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那句“你不夠好”。
蛤蟆先生的脆弱、自卑、抑鬱,都離不開父母數十年如一日的“負面和否定”。
《原生家庭》一書中說: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子女的心頭。
糟糕的教育方式,即便初衷是“為孩子好”,也無法給孩子真正的教育和引導。
3
情緒穩定的父母,
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合格的父母,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成為合格的家長,可以試試朝這三個方向靠近:
1、不給孩子貼標籤
人都是在關係中認識和理解自我的。
特別是孩子,受制于自身的認知局限,缺乏自我評價的能力,會以父母的評價來定義自己。
這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就會成為一種心理暗示,進而構成一種無形的枷鎖和詛咒,慢慢成為孩子對自己的認知。
最終我們越是痛恨的個“標籤”,越是擔心的那個問題,越是容易在孩子身上變現。
當父母尊重孩子的尊嚴,相信人性的光輝和孩子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和能力,而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鼓勵和肯定時,我們也將看到一個更陽光、自信和篤定的孩子。
2、不控制孩子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一書中說:不成熟的父母,總是以角色來定義人,喜歡支配和控制別人。
或許其他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們的智慧並沒有延伸到情感的世界。
他們期待他人以禮相待,得到特殊的照顧,同時又試圖控制、忽視對方。
孩子是一個和自己同樣平等、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可以任由自己控制,想怎樣對待就怎樣對待。
尊重與信任都是相互的,用自己的認知左右孩子,違背了孩子自尊、自主、獨立的需求,而這正是一個健康獨立的人格發展最基本的需求。
3、用平和的方式和孩子相處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家庭教育課》中說:
父母應該把家族的榮耀自己背在身上,讓孩子過輕鬆愜意的人生。
教養孩子,但凡讓孩子感到恐懼、害怕、絕望的,無一例外都跟負面情緒有關。
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平和的父母,用平和的方式和孩子相處,接納孩子,鼓勵孩子,而不是用打罵的方式來“鎮壓”孩子。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如《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書中所說:
我們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改寫孩子的人生,而且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