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就像養生,寧可雲淡風輕不能用力過猛。
前幾天,在商場遇到了兒子好朋友澤軒的媽媽,她見到我就是一頓吐槽。
“現在養孩子太難了,都不知道我還有命活到退休嗎?”
和我一樣,她家也有一個幼稚又倔強,磨蹭又頑皮,敏感又固執的孩子。學了無數育兒方法,心都快操碎了,孩子卻還是“氣死人不償命”的樣子。
就說昨天吧,澤軒以查資料為由拿走了平板,過了兩個小時也沒有還回來。
去他的臥室一看,才發現人家玩上了遊戲,攤在床上毫無朝氣的樣子,讓人氣得心腦血管都要爆炸了。
澤軒媽媽說,要麼你把平板給我,要麼我拔網線,你選擇哪一個?
誰知這孩子把平板往床上一扔,跑到客廳打開電視。
媽媽又在他屁股後面追著說,你今天還沒有寫作業,下午還想去游泳,不寫完可不許去。說著,就拿著遙控器把電視關了。
澤軒深深歎了一口氣,無奈回到自己的寫字臺旁邊。
本以為這孩子“浪子回頭”了,可是到了中午才發現,人家一上午就寫了不到一頁,橡皮倒是摳成了碎末。
媽媽在旁邊邊收拾邊教導,最後澤軒終於忍不住:你有完沒完,跟你在一起都快煩死了!
“這樣下去,不知道心腦血管和心態,哪個會先崩。”
當媽的卑微就在於此,明明做了很多卻手足無措,為孩子付出心血孩子卻不稀罕你的心血。
其實,如果一件事把你弄得心力交瘁,那你多半是方向錯了,養娃也是如此。
教育是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而不是一個靈魂為另一個靈魂賣命。
曾經我也像這些媽媽一樣,恨不得用命為了孩子操勞,最後的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差,距離我越來越遠。
養娃就像養生,寧可雲淡風輕不能用力過猛。
當媽八年,在無數失敗的教訓中,我得出四個字的“好命要訣”——裝聾作啞。
1
孩子太慢時,當個瞎子
當媽是有挫敗感的,每一位媽媽都曾覺得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天才,慢慢才發現他們簡直事事都需要你的攙扶。
吃飯的時候,如果不說讓他快點,他能把每一個米粒都端詳一遍。把熱騰騰的飯,吃到涼還沒有吃完。
睡覺的時候,如果不在旁邊反復提醒,他能玩到第二天早上都不會停下來。
寫作業的時候,一道題教了很多遍,掰開了揉碎了講明白,他還是會原封不動地錯一遍。
我們總是覺得,如果不在後面追著他們跑,孩子就什麼都做不成,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可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你越催,他們就永遠需要你催。你越插手,他們就越沒有機會去學會。
心理學博士艾麗卡·雷斯切爾經常會收到很多父母的來信,說自己的孩子做事丟三落四,經常磨磨蹭蹭,把事情弄得毫無條理。
可是當她仔細與孩子接觸之後,她發現事實是相反的,孩子有自己的條理和計畫,他們有自己內心的秩序。
只不過,在家長的催促和焦慮中,孩子只能以父母的計畫行事,打亂自己的節拍,更沒有什麼養成好習慣的動力。
養孩子就像養竹子,他們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什麼變化,讓人一度懷疑這棵種子有沒有發芽。 可一旦過了蟄伏期,他們會以飛快的速度生長。
他們一直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努力的生長。既然看不見,那就當個瞎子不去看。
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有的像向日葵,要迎著光才能生長,有的像曇花,只有夜間才能開放,有的像是仙人掌,不會開花卻生命頑強……
正如《聖經》中說的:
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亦有時。
花開花落自有時,與其揠苗助長,不如靜待花開。
2
當個懶漢,能懶就懶
在網上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一位母親為上大一的女兒招聘保姆,說自己的女兒從小沒有做過家務,怕她照顧不好自己。這樣就能花錢買安心,有人能照顧好女兒了。
這位媽媽說: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這樣的!
乍一看覺得很荒謬,可仔細想想,確實是很多家庭的現狀。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嫌孩子自己吃飯弄得到處都是,乾脆一口一口喂他們。
再大一點,孩子有了自主能力的時候,父母又嫌孩子太慢,還不如自己親自上手快。
表面上看,父母是在為孩子付出,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剝奪。
本應是他們自己的人生,被父母操控著。本應是他們自己的成長,被父母代替著。
稻盛和夫在《母親的教誨改變我一生》一書中說:
有一個“懶惰的母親”,孩子的童年是多麼幸福。只有父母懶惰,孩子才能勤奮,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找到自己的路。
太勤快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迫,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做不好。
而媽媽懶一點,就給了孩子更多的空間。他們不害怕做錯,也更願意去思考和探索。
知乎上有一位媽媽@小尾巴狼,分享過自己“偷懶”的經歷。
能用電器的都用電器解決,家裡不刻意去收拾的很整潔。
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很願意參與家務,他們知道媽媽的要求不高,即使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
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給他們一個鬧鐘,告訴他們幾點出門,剩下的就都交給他們自己了。
可能一開始會有些淩亂,逐漸的孩子的自理能力都變得很強。
其實, 從心理學上說,父母為孩子代勞太多,本質上是一種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我們一旦給了孩子足夠的信任和空間,他們一定會給我們巨大的驚喜。
可能一開始會很生澀,我們只要按住自己躁動的雙手,讓自己懶一點,孩子自然會自己克服種種困難。
請記住,我們的原則是——孩子不求助,家長不援手。
即使到了心癢難耐想要幫忙的時刻,也要問孩子一句“需要幫助嗎?”
多給孩子點探索的空間,多給自己點偷懶的時間。
3
當個“傻子”,儘量笨一點
聰明的父母太多了,願意笨一點的父母,卻少之又少。
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的,壓過孩子一頭的,那孩子就只能低著頭生活。
父母越是能幹,越是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害怕失敗。
讓一個人成長的動力之一,就是使之產生一種“我被需要”的感覺。
因為我是被需要的,所以證明我很好。因為我是被需要的,所以我要給更多的人關愛。
父母笨一點,孩子就相對“聰明”一點,他們更願意用自己弱小的力量,給父母保護。
金星有一次從國外出差回來,由於時差的原因精神狀態很不好。她本想強撐著給孩子們做個早餐,等孩子們上學走後她再休息的。
正在這時孩子過來問:媽媽,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金星將計就計,想要看看自己如果真的病了,兩個孩子會怎麼樣。
誰知當她弱下來之後,兩個孩子都變得很懂事。姐弟倆笨手笨腳做了一頓飯,自己吃完就去上學了,臨走還囑咐媽媽記得吃早飯。
父母和孩子就是兩個互相影響的能量場,父母弱了一點,孩子自然就強了。
我們總是覺得“掌控”這件事本身能給自己安全感,掌控自己的人生,掌控整個家的生活,掌控孩子的成長。
那是因為我們為別人做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越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換個角度想一想,孩子是不是也需要這樣的掌控感與安全感?
孩子同樣需要付出,需要保護父母,需要體驗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做一些更願意靠近父母的事情。
笨笨的父母,就像他們的同齡人一樣,更像是與他們惺惺相惜,互不嫌棄的朋友。
小白兔願意和小白兔交好,而不願意也不敢和獅子親近。
不那麼強的父母,更容易成為孩子的朋友。
4
都說養孩子是一件“費命”的事情。
我們要為孩子操勞,要為孩子擔憂,為孩子奔波。
為人父母,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明明我們那麼努力,結果卻不盡人意。
我們帶著太多的擔憂與焦慮,總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的人生。
可是,我們越是用力,孩子就越是無力。
他們在匆忙中,永遠像是為父母而活,永遠不懂自己在做什麼。
但我們想要休息片刻,讓孩子自主行動時,總覺得他們做得不好,於是,我們只能馬不停蹄地干預。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也許,養育孩子不應該是一件又累又痛的事,我們反而要慢一點,佛一點,懶一點,笨一點。
把孩子的人生交給他們自己,也把我們的人生還給自己。
“好命”的父母都足夠放鬆,不把精力都投注給孩子。
我們作為八歲的父母,和八歲的孩子一起成長,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相互扶持,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