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孩子脆弱?一味逼孩子堅強,才是教育最大的誤區!

作為父母,我們討厭看到孩子脆弱的樣子,因為害怕養出一個嬌氣的孩子:

  “你要堅強點!”

  “男子漢要堅強,不能哭。”

  “這點小事你就扛不住了?”

  當孩子感到悲傷和痛苦的時候,大人們就忍不住要求他們堅強地面對。

  其實,我們過早地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了,孩子就像脆弱的小樹苗,在變成阻擋風雨的參天大樹之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

粗暴地逼孩子堅強

是很殘忍的教育

  前幾天,在路上遇到一對母子,孩子跑得太快,摔倒了,膝蓋都摔破了皮,血珠子冒了出來。

  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不氣,媽媽也慌張查看傷口,看到只是破了點皮,松了口氣: “行了行了,這麼點小傷!哭什麼!”

  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哭得更加大聲,媽媽也不耐煩,推著孩子往前走: “男子漢大丈夫,流血不流淚!堅強點!”

  這一幕讓我想起美國小說家瑪德琳·英格的一段話: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曾以為,等我們長大,我們就不再脆弱,然而長大就是一個接納脆弱的過程,活著本身就是一種脆弱。”

作為大人,催促脆弱的小孩變堅強,是一種殘忍。

  當你難過想哭的時候,你肯定也不希望最愛的人沖著自己說:“你太脆弱了,你要堅強點。”那會讓你覺得很羞恥,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錯,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關心。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向父母展示脆弱,實際上是希望得到大人們的關心。

  不斷地逼迫孩子,只會讓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否定,被拒絕和壓制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愛和歸屬感。

2

被逼堅強的孩子

往往也很脆弱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脆弱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它只是人們壓力、悲傷和負面情緒達到一種程度的表現。

  這種內心衝突,只有正視它,我們才有可能變得堅強起來。忽視它、躲避它的結果,是人們習慣帶著面具生活。

  正如《脆弱的力量》一書中提到:

  如果不去研究一個問題的陰暗面,我們就無法改變、成長和前進。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過上快樂、聯結和有意義的生活,就必須討論那些阻礙我們追求幸福的東西。

  在生活裡,很多人明明很難過,卻假裝的很開心,用笑容來偽裝自己,把“沒事”掛在嘴邊,甚至還會為自己脆弱感到自責。

  這種堅強是偽裝出來的, 他們內心深處的痛苦並沒有消除,只是將其壓抑到了潛意識中。

  身邊一位家長,被大家稱作是“鐵血媽媽”,她不喜歡女孩子太嬌氣,從小就對女兒十分嚴苛,動輒為小事就疾言厲色,她也不喜歡女孩子哭哭啼啼,認為那是沒用的表現。

  女兒平時也很怕她,遇到什麼困難,也不敢跟媽媽說,因為媽媽的回答永遠都是:“多大了,這點小事還要問媽媽。”

  女兒現在在外地讀大學,有了不好的情緒很少對外人傾訴,有事也不好意思開口找人幫忙,內心背負著巨大的壓力。看起來堅強的她,其實只是沒有地方示弱而已。

  現在快畢業了,她決定留在外地工作。這個決定讓父母大吃一驚,可不管怎麼勸,孩子都想鐵了心一樣,想要逃離家庭。

  媽媽也是第一次覺得:“我好像從來不曾真正瞭解過自己的孩子。”

毫不掩飾自己的脆弱意味著信任,是卸下防備的表現,當我們對孩子的淚水橫加指責,實際上就把親子之間的愛的連結給切斷了,孩子從此學會了刻意隱藏自己的感受。

  逼著孩子堅強,造成的問題還不止這些,比如:

  不能客觀評價眼前困難,對自身產生懷疑;

  不能有效疏導和釋放情緒,被壓抑的情緒就像一隻小怪獸,影響孩子的生活;

  不能坦誠地表露自己,影響人際關係的品質……

  一味逼孩子堅強,是一種錯誤的情感教育,使孩子們遠離了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及表達。

3

只有愛

才能養出堅強的孩子

  不可否認,堅強是一種很好的品質。

  但是培養這種品質,靠得不是父母的強勢逼迫,而是靠孩子自己體驗諸多挫折之後,漸漸養成正確看待困難的好心態。

  這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其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家長要接住孩子的問題和脆弱。

  西藏有個11歲的小女孩叫熊婉晴,天生殘疾,左手缺失,令人欣慰的是她從不避諱也不自卑。

  她的生活與每一個普通的孩子幾乎毫無區別,甚至還會做家務,包餃子、縫襪子、照顧妹妹……信手拈來。

  曾經有小朋友沖上來問她:“姐姐,你的手怎麼了?”

  她坦然地說:“這是天生的。

  在生活裡,她遇到過很多惡意嘲諷,但她十分看得開:“我們管不住別人的嘴,我們可以強大自己的心,大家會做的我也會,大家不會的我還會!”

  婉晴是一個堅強的孩子,她能承認並看清自己的問題,這是充滿勇氣的表現,而這一切都源自母親毫無保留的愛意和接納。

父母不帶評判的、穩定的的支持,是孩子面對挫折時的勇氣,隨著時間,慢慢地就變成孩子的性格色彩。

  有個朋友曾經說:“在外面受了委屈,夜深人靜就會特別想家。”

  想家,在我看來是思念最溫情的表達。

  這個心理活動暗示著家是最安全的地方,是可以接住人們脆弱和無助的地方,是自己可以被無條件呵護的地方。

  我們養育孩子,也是為了給孩子打造這樣的一個“舒適區”,接受孩子所有的脆弱,給他充足的關心和疼愛之後,他才會有力量去對抗人生大大小小的苦難。

 堅強的孩子背後,站著懂得擁抱孩子脆弱的父母。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