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分奪秒的暑假,正在破壞孩子的自律和專注

 前陣子,被一位媽媽曬出的暑期計畫表震驚了:

  這位媽媽的兒子開學才上五年級,可他的假期卻比不少大學生還要忙。

  每天早上7點起床後,聽廣播、寫作業、學英語、練體測、彈鋼琴……直到晚上10點,幾乎每分鐘都安排了相應的任務。

  不僅要完成當前的暑假作業,還要提前預習五年級的功課。

  學累了,就滴眼藥水、做眼保健操。

  看得網友目瞪口呆,紛紛表示:

 “培養特種兵呢?”

  “沒有安排出時間呼吸,因為孩子已經窒息了。”

  “前兩天看到的監獄作息表都比這幸福。”

  在很多父母看來,假期如果沒有計劃,孩子們便只會無意義地玩樂。

  可實際上,一個孩子要一路精進,除了需要長遠的規劃,更需要自律、專注、自信等心理資源的支撐。

  而高強度、無間歇的雞血式教育,正在透支孩子的生命活力。

  一個連眺望遠方的時間都沒有的假期,換來的,也許是成績、獎盃和重點中學。

  但失去的,卻是孩子對學習的自驅力和對生活的好奇心。

1

爭分奪秒的暑假

正在破壞孩子的自律和專注

  還記得那個寒假一共做了367張試卷的男孩嗎?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有個正在上一年級的小男孩,名叫徐敬凱。

  跟同齡人相比,徐敬凱每天都很忙。

  因為他不僅要做學校佈置的作業,還要完成媽媽佈置的額外任務。

  而且一旦被媽媽發現偷懶,徐敬凱就要再多做一張試卷;一張試卷上的題目如果錯了三道以上,也要再加一張。

  媽媽曾替兒子計算過,短短一個寒假,徐敬凱共做了376張試卷。

  按照30天假期算,每天至少要做12張。

  可對一個孩子而言,這種忙不迭的狀態,最終消耗的卻是學習的自主性和自驅力。

  面對媽媽時,徐敬凱說,自己的願望是把新華書店的考卷全部買下來做完。

  但一轉身,他卻表示自己並不喜歡寫作業。

  一看到別人寫完作業出去玩了,他立馬坐不住了:屁股扭來扭去,眼神四處亂瞟,只有被老師盯著,才能繼續寫作業。

  對此,傅首爾一針見血地指出真相:

  “好像他很聽你的話,我告訴你,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他在‘哄騙’你。”

  如果一個孩子時時刻刻受到外在標準的控制,一言一行都只能根據父母的指令行事,他就活成了一個提線木偶。

  一旦失去了父母的幫助和監督,他就會變得無所適從,甚至自甘墮落。

  這樣的孩子,將永遠停滯在“他律”的階段,無法進步到“自律”。

  前段時間,我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兒子正在客廳彈琴。

  一首曲子,被彈得斷斷續續、支離破碎。

  朋友無奈地歎了口氣,抱怨道:

  “以前吧,這孩子雖然練得少,但總算有幾首拿得出手的。可自從放假了,我每天盯著他練琴,反而越彈越糟糕。”

  我仔細一看,才發現,“病根兒”居然是客廳裡貼著的一份密密麻麻的“暑假計畫表”。

  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往往是孩子剛進入做一件事的狀態,就被父母打破:

  該練琴了!

  該做奧數題了!

  到學英語的時間了!

  最終,孩子的專注力被家長撕扯得分崩離析。

  主持人馬東曾說: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去奢談長遠的規劃,都不如保留一些不確定性,自己去尋找和發現。”

  一朵花的生長,除了需要土壤、水份和陽光,還需要時間和空間。

  孩子也是一樣。

  學習是一件需要終身堅持的事。

  一份被任務規劃得密不透風的假期計畫表,一個被剝奪了自由和休閒的假期,只會提前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而最終在學習的路上獲勝的,不是內在荒蕪的孩子,而是那些張弛有度的孩子。

2

病態式忙碌

比無所事事更為可怕

  韓國曾拍過一部紀錄片《學習的背叛》。

  裡面有個叫藝媛的初三女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和同齡女生不一樣,藝媛的生活裡沒有漫畫、偶像和八卦,只有學習、學習,還是學習。

  每天她都要在書桌前端坐10幾個小時,一刻不停地抄寫教科書。

  直到自己合上書,也能分毫不差地默寫出來為止。

  這樣高強度、長時間的書寫,經常讓藝媛的手指疼痛不已。

  嚴重的時候,甚至連筆都握不住。

  每當這時,藝媛就會用一根橡皮筋,將圓珠筆綁在自己的手上,靠著手腕的力量繼續寫。

  為此,只有16歲的藝媛,手指已經變形,還長滿了老繭。

  不僅如此,藝媛的計畫本上,還清楚地記錄著每天、每週以及每月的學習任務。

  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有嚴格的限制。

  每天靠著功能性飲料驅趕睡意,一直學到淩晨2點。

  即便已經難以為繼,卻依舊不敢停下。

  她說:

  “不這樣做的話,我無法安心。”

  可這樣一刻不停的忙碌,卻沒有換來相應的回報。

  在升入高中後的第一次考試裡,藝媛在395名學生中,只排到了315名。

  專欄作家Surowiecki指出,大部分人持續性的忙碌背後,其實是一種低價值感,和一種想要被看見的焦慮。

  忙碌如藝媛,或許從沒有意識到:

  病態式忙碌其實是一種自我欺騙,不僅有損身體健康,還不利於成績的提高,更讓人忽視了學習的樂趣。

  它比真正意義上的“無所事事”更可怕。

  曾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的求助,這位媽媽說,兒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很努力,從沒跌出過年級前十名。

  高考後,被一所北京的985高校錄取。

  可沒想到,一個學期過去,兒子掛了九門課。

  系主任和輔導員輪番打電話給媽媽,說再這樣下去孩子就會被勒令退學。

  媽媽幾近崩潰,問兒子到底在想什麼。

  兒子卻說,高中的時候,自己之所以努力學習是因為周圍人都忙著學習、忙著應付考試。

  可進了大學,他發現身邊的人都是將時間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埋頭做題,根本沒時間去想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所以現在只能每天無所事事地躺在宿舍玩手機,消磨時間。

  電影《無問東西》中,梅校長說: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忙碌不可怕。

  怕的是,在夜以繼日的忙碌裡,漸漸迷失了自己。

  教育真正的意義,不是讓孩子考高分、上名校、賺大錢,而是引領孩子找到奔波的意義,明白自己為什麼而活。

3

廢掉一個孩子

就是讓他忙到沒時間做自己

  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捨得》播出後,曾有一位家長評論道:

  “家裡又沒礦,所以要做好犧牲孩子童年的準備。”

  生活中,也的確有不少家長“犧牲”孩子的童年,只為博取一個好的“未來”。

  《中國青年研究》的資料就顯示:

  “00後”上課外班的時間大幅度增長,課外補習時間是90後的三倍。

  他們的課業壓力往往更重,以至於娛樂時間集中壓縮在了晚上和淩晨,惡性循環使得睡眠不足。

  可犧牲了童年後,孩子的未來就一片光明了嗎?

  一個從小輾轉在補習班的孩子,回憶道:

  “一路走來,每一天好像都在針尖上跳舞。

  十幾年害怕一絲一毫的差錯就會鑄成人生大錯的生活,讓逐漸深入歲月的我越來越風險厭惡,謹小慎微。

  我有時候感到生命無窮得讓人生厭,需要無窮的算計。

  恐懼就從心裡油然而生,生活在眼中也全無色彩。”

  哪怕如今她已經長大成人,做著一份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

  但在她的心中:

  “只能感到日子的無窮無盡。

  被工作、自己的功利心、自身對於未知的恐懼、自己匱乏的生活想像力與行動力中裹挾,只能持續當下這樣無望的日子,一路沉溺。” 

  談及和父母的關係時,她說:

  “我有意地遠離了父母,想要脫離那些不愉快的生活日常與無法抹去的成長記憶。”

  以犧牲童年為代價的忙碌,換來的卻是心靈的枯竭和死亡。

  學業、工作、教育……

  這一切最好的歸宿,不應該是麻木的忙碌,而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保護孩子的童年,而不是消耗他們的天真。

  除了按照計畫表完成任務,也給孩子留出一段可以漫無目的散步的時間,一覺睡到自然醒的機會;

  讓孩子有偶爾發呆的權利;

  在某一個下午,一家人就圍在一起看看影片,什麼都不做……

  相比製造流水線上的產品,我們更應該培育的是那些有時間做自己的孩子。

  因為真正的人生成就,永遠屬於那些極致的自我沉醉者。

4

  英國曾有一項持續了70年的大規模研究,結果表明:

  那些最有能力也最願意給孩子提供無憂無慮童年的階層,他們的孩子語言和數學能力,比同齡人高出整整一年的水準。

  此外,長大後,這樣的孩子個人成就、身體和精神健康狀況也會更好。

  而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歸功於他們擁有一個自由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童年,才是整個人生的“研發部”。

  當有朝一日,孩子長大成人,回首往昔時。

  他記住的不會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考試,那些計畫表上的密密麻麻安排。

  而是那些為數不多卻又極其寶貴的童年裡,他和父母度過了怎樣溫暖的日子,遇見了哪些可愛的夥伴,又一起參與了何種有趣的遊戲。

  正是這些回憶,守護著孩子的成長。

  成了一個孩子掉進黑洞時自我搭救的階梯。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在這些酷暑難耐的日子裡,健康、快樂地做一回自己。

  更願每對父母都能以平和、堅定的姿態,給孩子童年的回憶塗上閃閃發亮,又微微發熱的溫煦。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