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條家規,一定要給孩子從小立起來,越早越優秀!

  常聽人說,教育孩子,如同一場修行。

  可是越多越多的父母走入一個誤區,對孩子學習過多干預,對自身習慣養成卻放任自流。

  只重視“教”,卻忽略了“養”。

  殊不知,結果換來了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而這往往便是一個家庭失敗的開始。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有一位媽媽,就給孩子立下了這樣7條家規。

  幫助孩子從實際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品質,值得所有父母借鑒。

1

沒有經過允許,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拿,這是教養

  前段時間,微博有個熱議話題,年輕人為什麼反感家裡來客?

  底下有個回答是:

  你經歷過,花了半個月完成的客戶設計圖被親戚帶來的小孩扯壞,甚至亂塗亂畫的絕望嗎……

  你經歷過,熊孩子來你家當場就把你手機、平板,或者口紅潤膚露等等破壞到報廢的崩潰嗎……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被貼上“沒教養”的標籤,可是你有沒有想過, 即便你的孩子過於任性和驕縱,也幾乎沒有人會提醒你,你家孩子不懂禮貌,沒有教養。

  他們只會默默在背後議論父母不會教,然後看著你的孩子在沒教養的路上一去不復返,直到闖下更大的禍事。

  真為孩子好,不想孩子在背後被人指責、被人討厭,父母從小就應該給孩子樹立好規矩。

  沒有經過允許,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拿;垃圾不要扔在地上;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嘩;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喧鬧……

最好的教育不是擁有高分數,是刻進骨子裡的教養。

  而在這一個又一個細節裡,何嘗不是父母修養的體現。

2

絕對不能說髒話和做任何不雅行為,這是素質

  有素質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被大家喜歡和尊重。

  可是這幾年,暴露孩子素養問題的新聞層出不窮。

  在上海迪士尼,一位男孩在遊戲項目中插隊,被工作人員勸阻後,反而辱駡對方:“就不排,臭老娘們。”

  而男孩的父母在一旁無動於衷,只是勒令現場的人刪掉視頻,稱“侵犯了肖像權”。

  還是在迪士尼,一個8歲男孩碰到了一位年輕女孩的屁股,非但不表示歉意,男孩的媽媽更是對著年輕女孩連打帶罵:

  “我兒子摸你屁股怎麼了?你屁股沒給人摸過啊!”

  這樣滿口粗話,沒素質的孩子和家長,真的醜陋極了。

  有心理學家說:要提高孩子的素質,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質。

  所以,這條家規更像是在寫給父母。

 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

  作為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教育孩子,遵守基本的做人規則。

  但同時,父母也需做到行為清淨、語言得體,才能滋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3

遇見長輩和老師一定要先禮貌打招呼,這是禮儀

  我們國家素來有“禮儀之邦”的之稱。

  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

  荀子有言:“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即使到了現在,文化不斷更迭,時代千變萬化,禮儀文明也依舊值得我們的孩子學習和傳承。

  而遇見熟人要先打招呼,這便是最基本的禮貌。

  可是在大多時候,父母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合格的家長,只會催促、強迫孩子跟叔叔阿姨打招呼。

  遇上內向、敏感的孩子,抿著嘴往後縮,就是不說,父母覺得丟臉極了,當場對孩子就是一頓斥責。

  我們當然應該教會孩子懂禮貌,可是禮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真正的禮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而不是流於形式的敷衍。

  但這需要父母耐心引導和培養,更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先做好禮貌待人,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受到薰陶,自然也就習得謙謙有禮,與人為善。

4

與別人溝通時不能打斷別人說話,這是尊重

  常聽人說,會說話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

  確實,人們往往更喜歡落落大方,活潑開朗,敢於自信表達自己的孩子。

  可是,這也需要分場合。

  有的孩子,上課時總習慣打斷老師的發言,老師話還沒說完,就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回答;

  有的孩子,喜歡在大人聊天談事的時候打斷,非要人家變著法地陪玩;

  ......

  這對任何人說來,都是一種很不好的體驗。

  不管是在任何年紀,隨便打斷別人說話,都是低情商的行為,不尊重別人的表現。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父母要記得告訴孩子:

與別人溝通時,不能打斷別人說話。

  提醒孩子改變說話的方式,教會孩子學會傾聽,其實也是在教育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說話有分寸,是孩子將來立足社會的根本。

  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孩子,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寬。

5

善於為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的行為負責,這是擔當

  每個孩子都會做錯事,但是每個家長的處理方式卻大不相同。

  美國有一位小男孩,曾經因為欺負同學,被爸爸懲罰一周不許坐校車,跑步上學。

  這一周時間裡,孩子在前面跑著,而爸爸風雨無阻在後面跟著。

  後來經過這件事,孩子深刻認識到兩點:

  “第一,人要為錯誤付出代價;第二,爸爸不會因為我犯錯就不愛我。”

  我見過很多父母,自己的孩子做錯事時,不停地跟在擦屁股。

  等到孩子長大了,犯的錯更嚴重了,自己再也兜不住了才開始後悔莫及。

  其實,做錯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掩蓋錯誤,孩子錯而不改。

  每一次錯誤,其實都是孩子學習承擔責任的大好時機。

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擔當,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歉意,比一萬句“對不起”更管用。

6

用過的東西看過的書籍都要放回原位,這是習慣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

  “如果你養成了好習慣,你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習慣,你一輩子都償還不盡它的債務。”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好的習慣能推動孩子做出積極的改變,受益終身。

  但是習慣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從小監督孩子行為不斷重複。

  即使是把用過的東西、看過的書籍放回原位,這樣的小事,也能幫助孩子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更好建立規則感,形成秩序意識。

幫助孩子養成習慣,歸根到底是幫孩子找到正確的路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又穩又遠。

  所以,千萬別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機。

  在好習慣中長大的孩子,必然更有使命感,在人際交往中,也更能得到別人的青睞。

7

至少有一項體育愛好鍛煉身體不能少,這是健康

  我們都知道運動很重要,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康的身體。

  可是現在大部分的孩子,受到環境和父母的影響,忙於學習而忽視運動。

  去年,曾有一項相關研究資料:

  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主要指標連續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隱患,小眼鏡、小胖墩、小糖人等情況突出。

  試想一下,本該朝氣蓬勃,活力滿滿的孩子,卻在小小年紀體質弱、易生病。

  他們的肩膀,又如何經得起未來風雨的考驗?

  少年強,則國強,孩子不僅需要精神上富養,更需要身體上富養。

  運動的意義,不僅是能帶給孩子健康的身體,在這過程中,也能培養孩子團結、自信、堅毅的品質。

  而且心理學研究也有發現,孩子所有的智力發展、心理的發展其實都是建立在身體發展的基礎上。

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抵擋風雨的能力,才能從容過好這一生。

8

  有人說,孩子的教育,其實拼的是父母層次、遠見,和為人處世的態度。

  不同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天差地別。

  但唯一肯定的是,有規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不會差。

  就像《規矩和愛》中所說的:

  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  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

  有規矩有愛的家庭,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這7條家規,家長請為孩子收藏。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