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逃避家務、育兒的男人:越逃避,你的生活越不幸福。
1
前段時間,我和丈夫帶女兒去社區醫院打疫苗,看到這樣的一幕:
男人坐在凳子上非常專注而忘我地用手機打著遊戲,胸前用背帶背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女人跑到男人面前,氣呼呼地對他說:“我們來這裡,是幹嘛的?”
男人抬起頭,看了女人一眼,有點茫然地“哦”了一聲,然後低頭繼續玩遊戲。
女人看到男人這樣,露出非常嫌棄的眼神,然後迅速地轉身離開了,朝接種疫苗的登記處跑去,我仿佛聽得到她內心輕微地歎息。
她歎息丈夫身在場,卻心不在。
這一幕讓我想到我的一個來訪者。38歲的女性,丈夫事業有成,自己也是職場精英,孩子正在上小學。她和我說,她們夫妻也是經過熱烈浪漫的自由戀愛才進入婚姻的,剛開始一切都挺好的,可是有了孩子之後,關係就開始變差了。她已經正式和丈夫提出了離婚。
我問她:你的丈夫做了什麼讓你提出離婚?
她答: 他恰恰是什麼都沒有做,才導致我提出離婚的。
我好奇:什麼都沒有做,是指什麼呢?
她回應道:孩子小的時候,他從來沒有為孩子換過一張尿不濕、沖過一次奶,偶爾的幾次陪孩子玩,就是讓孩子跟著他一起玩手機。
等到孩子上幼稚園了,也從來沒有接送過孩子,學校裡組織的各種活動他從來都是缺席的。
我組織的家庭活動,帶孩子去公園野餐,他不去;全家人一起去旅行,他沒有空;和其他家庭聚會,他沒有時間;陪孩子出門運動,玩,他說,太累了。
每次讓他參與到孩子或者家庭的活動裡,不是說沒有時間,就是答應之後,到時又爽約。
讓他陪我散個步,聊個天,喝杯茶,也是說,很累,這次不行,下次吧。可是下次他從來就沒有兌現過。
總說自己工作很忙很累,可是每次朋友叫喝酒、叫唱歌,叫打麻將……他都有空去,從來不爽約。但是涉及到家庭生活,總是一副唯恐避之不及的態度。
剛開始我還總是期待他會改變,會和他不停地溝通: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家庭需要經營什麼的。每次他都答應好好的,說自己會改變,會努力,其實只是敷衍和搪塞,下一次還是照舊缺席和爽約。
現在我是完全不想和他溝通了,徹底放棄了。
你要是這麼不想和我們在一起,不重視家庭,喜歡朋友,喜歡過單身生活,那就算了,不勉強,我也不需要一個這樣事事不參與,沒有家庭存在感的丈夫。
關係都是互動出來的,婚姻關係也是非常複雜的,走到離婚這一步我不會說完全都是這位丈夫的錯。但是,我在他身上看到很多中國家庭中男性的身影。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逃避孩子、逃避妻子、逃避家庭,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在場感”,不參與、不付出。
他們用忙碌的工作、朋友的聚會活動、打遊戲、打牌、看電視、玩手機等方式逃避家庭事務,逃避妻子和孩子。
而妻子由於一人需要兼顧很多事情,過度承擔,精疲力竭,對婚姻對丈夫的不滿日益累積等原因,導致情緒越發焦慮。
最終,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組合的家庭,就容易出現各種家庭功能失調的問題,養育一代代有問題的孩子。
2
在美劇《我們這一天》中,傑克的妻子麗蓓嘉懷了三胞胎。在孕後期,因為肚子太大,腳浮腫沒法穿上合腳的鞋,身體不適,麗蓓嘉常常整夜無法安睡,再加上孕期的激素水準改變,麗蓓嘉的脾氣變得非常壞。任何一個經歷過懷孕的女人,對麗蓓嘉都容易感同身受,但是她的脾氣也確實太大了,換成其他人都會受不了。
在丈夫傑克過生日這一天,她不僅完全忘記了丈夫的生日,還一直在挑剔、指責丈夫,怪罪丈夫當初讓自己懷孕,她脾氣暴躁,將自己的壞情緒發洩到他身上,最後還把丈夫趕出了家門。
傑克的朋友米格爾帶著他去高爾夫球場,堅持要給他買高爾夫球杆,學習打高爾夫,作為生日禮物。儘管傑克不喜歡打高爾夫,但是米格爾一邊說,沒有人喜歡打高爾夫,一邊卻認為這是最好的禮物,因為傑克的妻子很快就要生下三胞胎,三胞胎是非常折磨人的,這可以幫助他逃離家庭,獲得很多的快樂。
在高爾夫商店,米格爾還在繼續勸傑克,說他會喜歡上高爾夫的,旁邊的一個顧客也試圖告訴傑克,男人打高爾夫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
他說:打一場下來至少四個小時,打得不好也許要五個小時,幸好,我們大多都是這水準。 五個小時的歡樂時光裡,你老婆不會說你說抱孩子的姿勢不正確,餵奶方式不對或者你哪哪不對。
傑克回應道:我一直在想我的妻子,還有我多麼想回家見她,和她待在一起,確保她一切都好,雖然很不可思議,因為現在絕對是她情緒最不好的時候,整個人就像著了魔似的,可我還是不想逃避她,還有以後流著口水渾身髒兮兮的孩子們,我想多花一點時間陪伴他們。我多希望時間能停止,這樣我就能多陪陪他們了。
說完這些,傑克道別朋友米格爾,回家找妻子麗蓓嘉了。而此時,妻子想起了丈夫的生日,也意識到自己對丈夫的態度實在太糟了,正拖著大肚子給丈夫買禮物,做蛋糕,過生日。
聽了傑克的話,高爾夫店裡的男人說了一句:那傢伙真讓我們難為情。
這是在1980年的美國,當時逃避家庭責任,獨自快活的男人是婚姻中的主流,所以,像傑克這樣,即使懷孕的妻子情緒非常糟糕,也不逃避,願意陪伴在她身邊,安撫她的男人真的算得上是完美的好丈夫,會讓其他逃避家庭,逃避妻子的男人因羞愧而臉紅。
3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逃避的家庭男人是否減少了呢?
如今,我們會看到在美國、北歐等國家,男人們的丈夫力父親力是比較強的,街上會經常看到奶爸們遛娃。在娛樂新聞裡,我們會看到娃不離手的貝克漢姆,工作忙碌依然堅持給孩子洗澡的紮克伯格……但是,逃避的丈夫依然還是主流。
英國曾經對近萬名男性進行了一個調查,發現已婚男平均每週要花7小時36分鐘的時間獨處,想躲開妻子。調查還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想躲開妻子的時間會有所增加,家中的備用小臥室、車庫、汽車、家周圍的小公園以及單身男性朋友家都是受青睞的躲避地點。
李一諾在《未來屬於母系社會》這篇文章中引用了美國勞動部的一項資料。
2014 年的資料, 顯示男性在看電視、運動、休閒、旅行、玩遊戲上花的時間都比女性長。
中國的情況呢?2014 年中國首次進行了時間利用方面的大規模調查,涉及全國 10 個省市的 16661 個家庭,加拿大溫尼伯大學教授董曉媛分享了調查資料, 顯示城市女性用於自己的時間要比男性每週少 10 個多小時,女性在工作之餘,70% 的時間會用在照顧家人等無報酬工作上。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的資料也顯示了這一點,中國女性工作率超過70%,不僅緊追著男性的80%,還高居世界女性工作率的榜首。
從這個報告資料還顯示,在中國,女性花在照顧家庭等無報酬工作上的時間占總勞動時間的44.6%,而男性的這一數字僅為18.9%。
在中國,爸爸群體們就整體而言,在逃避妻子、逃避孩子、逃避家庭責任方面比歐美爸爸們更加嚴重,他們的丈夫力、父親力更加不足。
各國男性分擔家務時間,中國遠低於平均水準
男人為什麼會逃避家庭,逃避妻子,逃避孩子呢?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 兩性的差異,情感角色的差異。
在婚姻中,男性更多地扮演“逃避者”的角色,女性更多扮演的是“追逐者”的角色。男性需要獨處的空間,女性需要有關係的情感連結,因為彼此需要的差異,常常導致家庭矛盾。
所以, 家庭生活若想和諧幸福,男性需要給予妻子,給予家庭足夠關注和重視,而不是一味逃避;女性需要給予丈夫一定的空間和自由,而不是一味地向對方索取關注。
除了性別差異之外,男人的逃避更多的還是性別平等和家庭觀念的問題。
受“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男人認為男人只要工作掙錢就行,家務、照顧孩子、教育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
在重要程度的排序上,工作、朋友才是第一位的,家庭、妻子、孩子都沒有工作、朋友重要。
他們不重視家庭,不重視伴侶和孩子,家庭責任感不足。
網上流行一種說法,中國式婚姻讓女人會經歷四大悲劇: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可這樣的中國式婚姻對於女人很痛苦,對於男人也同樣很痛苦, 男人們越逃避家庭,個人的婚姻生活越不幸福。
因為丈夫逃避家庭事務,逃避家務、育兒、教育孩子等事情,不積極履行家庭責任,導致妻子在家庭中過度承擔,過度付出,缺乏支持感,疲憊不堪,對丈夫對家庭就容易產生不滿。也由於男人們很少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對父親缺乏認同和愛,所以父親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也容易緊張。
一個男人,妻子對他不滿,對他不認可,孩子不尊重不愛他,婚姻生活怎麼可能幸福呢?
一個婚姻不幸,家庭不睦的男人,生活的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
4
我有一個遠方親戚,是一位60歲的伯伯,去年他剛退休,每個月退休金有六七千,女兒結婚不久,兒子大學畢業也參加工作了。
照理說,他現在的退休生活應該是很幸福的,能夠頤養天年,安度晚年。可是現實並非如此。
年初心臟不好的他做了一次心臟支架手術,結果無論手術時,還是手術後,妻子、孩子都不怎麼關心他,在病床上照顧他、陪伴他的時間也很少。
手術第二天,妻子就和閨蜜坐遊輪旅行去了。孩子們以工作忙不來看他。
退休後,同事、朋友也沒有多少往來,只是打打電話問候一下。
那段生病的時間照顧他的人,只有他用錢請來的一個護工。
這位老人剛做完心臟手術,躺在床上,只能默默地獨自把眼淚往肚裡咽。
他也知無法怪罪自己的家人。因為這都是他年輕時候造的孽,欠下了的債,現在是該還的時候了。
年輕時,這位伯伯就不怎麼顧家,不在意妻子和孩子的感受,下班時間不是和朋友出去喝酒、打牌,就是在外面找小三小四。
妻子懷第三胎意外流產時,他在和朋友們玩牌;孩子高燒驚厥,妻子抱著孩子哭著去醫院時,他夜不歸宿;大女兒高考時,他和朋友出去自駕遊……
妻子因為受制于傳統觀念,又考慮到離婚後孩子的未來生活會受到影響,所以一直沒有提離婚。
但妻子、孩子對他早已沒有了愛與尊重,也不認為他是重要的家庭成員之一。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年輕時候犯的錯,老了是需要買單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來自於家庭,家庭是一個人的起點,也是一個人人生的終點。
當年華老去,一切社會化的外衣脫去,沒有職位,沒有名利,沒有社會地位時,家庭才是一個人最終的歸宿。
不重視家庭,不重視婚姻,不重視自己另一半的人,在人生危難時刻或者在人老的時候是會被懲罰的。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成龍大哥,今年也60多歲了,卻因為年輕的時候把兄弟義氣看得格外重,輕視家庭經營和子女的教育,結果現在總是因子女的醜聞頻上熱搜,不是兒子吸毒,就是私生女流落街頭。
前些年,巴菲特在演講中被問及“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人生”時,
他回答: “到了我這個年紀你們就會發現,衡量自己成功的標準就是:那些你希望會愛自己的人,有多少人真正愛你。”
願我們每一個人在家庭中都有“在場感”,能用心經營自己的婚姻與家庭,對家庭和家人付出愛與關懷。
在年老之際,在困頓之時,依然有人真正地愛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