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VS姚安娜:同為華為公主,難道這就是窮養和富養的差距?

孟晚舟回國了,姚安娜挨駡了。

她是哈佛畢業的學霸,照理來說文化水準不低,但在姐姐回國時,她發的微博裡就有三個錯別字,一連改了3次:

△「祖」寫成「袓」;

「國」寫成「囯」;「已」寫成「己」。

一時間網友們開啟“冷嘲熱諷”模式:

以前的“黑料”也被再次提起。

先是任正非曾因姚安娜,向全體員工道歉,自己公權私用了。

今年1月15日,華為公司申請註冊關於姚安娜的商標。

華為表示,擔心社會上有些人惡意搶注,但姚安娜還沒有自己的公司,所以必須先註冊以防萬一。

換句話說,姚安娜的出道計畫,並沒有做完善,就連商標註冊都需要父親幫忙。

再則,今年年初在鏡頭前姚安娜問:

為什麼大家喜歡姐姐,不喜歡我?

帶入背景,那時孟晚舟還在被24小時監視,自由受限,多次收到死亡威脅,每天都活在明槍暗箭裡。

而身為妹妹的姚安娜,卻不諳世事,開始追求演藝夢想。

一個在獄中腳帶鐐銬,抵禦外敵堅守正道;

一個穿著華麗的服裝,腳踩皇冠決定出道。

這兩人要是單拿出來講都很優秀。

可為什麼同樣是公主,大眾總是捧一個踩一個?

後臺很多粉絲留言問起:

今天就來說說這兩姐妹。

1

其實,姚安娜和孟晚舟的結局早就註定!

因為生在不同的時間,兩人處境千差萬別,而扣上“華為公主的帽子”,也就被大眾用放大鏡比對。

其實,兩姐妹相差了26歲,說是兩代人都不為過。

但相同的是,都被打上了父親任正非和華為的烙印,濃縮著前幾十年所受的教育。

孟晚舟生於1972年。

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爺爺雖是小學校長,但家境依然貧苦,吃不起肉,也買不起零食。

5歲孟晚舟被送到小學,比別的孩子早了兩年,學習根本跟不上,算數時十個手指頭數不過來。奶奶說:“非非怎麼養了個笨女兒。”

她沒有固定學習環境,小學沒畢業跟隨父親去濟南,中學又被送回爺爺奶奶身邊,顛簸輾轉,期間總是跟不上節奏落下課程。

孟晚舟回憶童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生活:

家裡房子漏雨,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四面透風的屋子裡,隔壁鄰居說話都能聽見。

她的童年,可以用兩個字概括: “窮”和“難”。

姚安娜1998年出生。

華為已經是年銷售額89億的大企業,而彼時的任正非54歲,少了年輕的倔,多了一份慈父光輝,他把對長女的虧欠,彌補在了小女兒身上。

她是名副其實的千金,8個月大時就隨著父母來到深圳一起生活。

從小讀私立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成績一直穩居前十。

彈鋼琴、學芭蕾,出入的場合也是非富即貴。

物質富足,內心充盈,姚安娜從骨子裡散發出自信耀眼的光芒。

前任栽樹,後人乘涼。

17歲上大學時,任正非原意應該是希望小女兒也成為自己左膀右臂,建議讀電腦專業。

可姚安娜畢業後直接放棄,投入娛樂圈。

她借著父親的光芒,以“華為二公主”的身份,出道即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而剛畢業的孟晚舟卻在華為打雜,每天接電話、端茶倒水,硬是幹了3、4年。

任正非說,把女兒送到社會底層,才能體驗社會,認識人性。

孟晚舟是一步一步從打雜妹爬上來的,她的努力程度用一句話概括:

臨產前兩三天還在上班,產後半月就恢復上班。

出錯了,孟晚舟是挨駡的那個。

有人吐槽公司支付流程,任正非當著全公司面訓斥女兒。

她沒有辯解,努力改正繼續工作。

出事了,孟晚舟是衝鋒陷陣的那個。

2011年,日本地震、核洩漏,所有人惶恐不安,可孟晚舟不顧一切飛到日本,穿著防護服帶頭工作,穩定軍心。

孟晚舟是任正非打造出來的虎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統統都經歷了一遍。

在烈火中淬煉而生,獨挑大樑。

她沒有享受到父親的庇護,一步一步腳印,不回避也無處躲避,打碎了牙血往肚裡吞。她的故事更像一部“灰姑娘奮鬥史”。

說起姚安娜進娛樂圈,任正非卻是寵溺順從,他說:

不然將來她走其它路不順心,會覺得爸爸媽媽堵了這條路。

不曝光私生活的任正非,同意媒體《巴黎競賽畫報》拍攝全家福和自己的深圳豪宅,只為了小女兒成人禮的一張“門票”。

作家霍丁·卡特曾說:

希望給孩子們兩份遺產,一份是根,一份是翅膀。

顯然,姚安娜獲得的是翅膀。

時間再倒推到2018年。

20歲的姚安娜參加了巴黎香格里拉舉辦的世界名媛舞會和比利時王子翩然共舞,無憂無慮,笑容滿面。

而僅一星期後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

擁有的不同,背負的不同,孟晚舟和姚安娜也就註定了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2

孟晚舟和姚安娜

是“中國式家庭”的縮影

一次採訪中,任正非止不住眼淚說:

我不是一個好父親,最對不起的人可能就是孟晚舟。

很多人說,同爹不同命,任正非偏愛小女兒。

但有時候,出生順序的確能直接影響孩子的命運。

父親不想給大女兒好的嗎?

不是,是當初沒有條件,自己也沒有做父親的經驗。

面對第一個孩子,父母還年輕,潛意識會把孩子過度成自己的延續,格外嚴格要求。

而最小的那個孩子,父母已經知道了如何成為父母,經濟條件也相較優渥,也就更願意把孩子還給他自己。

郭晶晶丈夫霍啟剛大家都熟悉,但鮮為人知的是,他有個弟弟,霍啟山。

雖是親兄弟,但兩人的境遇也相差千里。

霍啟剛被家族嚴格要求,無論學歷、禮儀,都有嚴苛標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有計劃,也必須按照規劃走。

霍啟山雖然也優秀,可自由得多。

可以選擇到各處旅遊,回來依舊享受好菜好飯,可以選擇38歲依舊不婚,和章子怡傳出緋聞也毫不忌憚對家族的影響。

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期待都是不一樣的。

長子、長女扛起重任長成參天大樹,相較小的那個也就有了庇護。

今年6月,郭德綱生日。

大兒子郭麒麟哪怕忙著拍電影,也不敢忘記給父親送祝福,還承諾後天回家彌補。

可小兒子只是簡單畫了一筆愛心,就當禮物送給了郭德綱。

回憶童年,郭麒麟說,因為父親的“挫折教育”自己一度自卑。

而小兒子顯然是被寵愛長大的。

“老大”這個群體,幾乎在每個家庭都是當做頂樑柱培養,也就得承受被迫長大和父母並肩的責任。

而最小的那個孩子,是父母有所感悟後的彌補。

不是偏心,而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對孩子年少的虧欠,會隨著時間沉澱下來,漸漸地,把這份愛轉移到下一個生命的延續上面。

有的延續給了弟弟妹妹,有的則給了孩子的孩子。

董卿嚴苛的父親,一度成為我們口頭的“虎爸”。

可時過境遷,等她有了孩子後,二老開始寵溺孫子。

就連孩子動手打人,二老都說:打就打吧。

董卿納悶:

我小時候,你對我那麼嚴厲,你那勁兒都去哪了呢?

殊不知那是父母內心深處的歉意。

未道出口,卻用行動說著:你小時候吃苦了。

3

他一句話,所有人釋然了...

談起育兒,任正非說:

我覺得兒女最重要的是,他們翅膀要硬,要自由去飛翔。這是父母的期望。

父母並不是期望,兒女來照顧父母,這個不是我們的期望。

所以他們飛得越高,他們跟我們的差距就越大。

“鐵血式”教育長大的孟晚舟也好,“寵愛式”長大的姚安娜也好,身為父母,他們都在有限的環境裡,為孩子的未來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身處“順境”的姚安娜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輕鬆,她和孟晚舟一樣,也在吃自己該吃的苦。

5歲時,她就開始練習芭蕾舞。

每星期練15個小時,有時淩晨1點多才能休息,期間不知道受過多少傷,跌過多少跟頭。

據說,華為這張“芭蕾腳”廣告,創意便來自於她。

在《天鵝湖》中,她飾演白天鵝一角,身姿優美翩翩起舞,驚豔眾人。

她是英國皇家芭蕾RAD最高級別獲得者:

17歲時,便以滿分成績,被哈佛提前錄取。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什麼呢?

很簡單,孟晚舟很好,姚安娜也很好。

原生家庭給他們托底引路,雖然不同時間出生,擁有不同機遇,但她們都在用力生活,用盡全力穩住了自己的人生,無論好牌壞牌,都打出了王炸。

孩子就像父母的容器,父母有什麼就會倒給孩子什麼,而孩子經過言傳身教,就會變成自己的樣子。

“老大”是幸運的,父母給他的是剛毅、勇敢、堅強、擔當;

“老小”也是幸運的,父母給他們的是寵愛、自由和純真。

而這些品質即將陪著孩子度過屬於他們的下半生。

大家共勉。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