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媽媽說了算!”
一位心理醫生對來諮詢的家庭說:
“如果,夫妻間在關於如何教育孩子方面
可以談判的空間很小,
而你配偶的舉動和決定沒有超出你的原則和價值觀,
乾脆聽你配偶的好了。”
在教育上,如果無關大是大非,
夫妻間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
忽略小細節上的不同。
網上一段視頻火了。
兩個兒子跟爸爸告狀,
稱媽媽凶了他們,
滿以為爸爸會“教育”媽媽,
但爸爸反而說服孩子跟媽媽道了歉。
如此神反轉,
爸爸究竟對孩子說了什麼?
原來,孩子只顧著玩,
把作業的事拋之腦後,
氣惱的媽媽,提高嗓門說了他們。
孩子很不服,
“控訴”媽媽不顧他們的感受。
但爸爸並不買帳,
認為是他們作業沒完成在先,
才導致媽媽後來的態度,
這樣做並沒有錯。
並且強調,
在教育上他跟媽媽的立場是一致的,
不會因為告狀,就反對媽媽。
最後,爸爸勸返孩子,
給媽媽道歉去了。
孩子在媽媽這受教育,
企圖讓爸爸“討回公道”,
但爸爸卻一再為媽媽“捧場”,
讓孩子口服心服。
有人說,幸福的婚姻,
需要夫妻彼此捧場,育兒,更是如此。
然而,太多家庭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01
孩子成長,經不起父母相互拆臺
在《敞開心扉的少年》裡,
王禹然在上網課期間,迷上手機遊戲。
甚至還破解了媽媽手機密碼,
轉走工資卡上的8千多元錢,
打賞了主播。
媽媽很惱火,不僅因為浪費了錢,
還擔心孩子的視力以及學習受影響。
每次見孩子玩遊戲,
就會嚴加制止,
動手打他也是常有的事。
為改正孩子的壞毛病,
媽媽三申五令,費盡苦心,
可爸爸卻暗中唱起了反調。
爸爸一有時間,
就會跟兒子討論遊戲,
並陪他一起玩,
輸了還鼓勵重新再來。
媽媽制止,爸爸縱容,
截然不同的方式,
王禹然自然樂意接受有利自己的方式。
也難怪,在給父母打分時,
禹然給爸爸打出滿分10分,
而媽媽則是零分或負分。
《家長讀本》書中說,
孩子沒有明確的是非觀,
如果父母意見不一,
孩子會選擇有利於他的一方,
而持正確觀點的一方所做的努力也無濟於事,
還會導致孩子親一方,疏一方,
從而激發夫妻之間的矛盾。
相互拆臺,是把混亂交給孩子,
讓還沒明確是非觀的他們,
形成拿權威當真理的錯誤觀念。
同時,哪怕一方提出更合理的建議,
也會被認為是強制、暴力,
而對父母產生怨恨。
如此情形,比比皆是。
在一個短片裡,
孩子正寫著作業,
媽媽隨手翻開了孩子的作業本,
只見一把把紅色大叉印入眼簾。
媽媽頓時有些生氣,
一連串地數落孩子:
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寫太慢、字跡不工整。
爸爸不耐煩地打斷她,
反倒誇孩子字跡有進步,
對媽媽說:
“你要求太高了,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
媽媽更火了,反口懟道:
你坐在這也不管孩子,
別人管你又嫌管得不好……,
兩人你一言我一句地爭了起來。
孩子則煩躁地捂住了耳朵。
父母並不知道,
夾在中間的孩子有多難受。
孩子吐露心聲:
父母一面叫他好好地玩,多結交朋友,
一面又讓他多花時間學習、
她聽從其中一方,另一方就會生氣,
為此左右為難,心煩不已。
父母顧著自己能贏過對方,
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
不但沒幫助孩子形成好習慣,
反而會削弱自控力的正常發展。
孩子認知水準,判斷能力較低,
心智心理發展還在初期階段,
分不清哪些是合理、正確的要求。
如果父母意見不一,
孩子就缺乏可以認同的行為標準,
從而難以形成自律。
而育兒中,
一方教育,
另一方則為其捧場,
孩子就不會無所適從。
父母能給予始終如一的標準,
孩子就能快速明確行為方向,
更容易形成良好習慣,
以及穩定的人格。
02
彼此尊重,成就相互“捧場”
相互捧場的父母,少不了彼此尊重。
《育兒大作戰》裡,
途途爸認為,
家是講感情的地方,
無論在家在外,他都很尊重妻子。
就算兩人在教育上有分岐,
他從不當孩子面否定、拆臺。
妻子嚴格要求孩子學習,
認為只有打好了基礎,
將來才能走得更遠。
但爸爸卻認為,玩耍對孩子同樣重要。
每次見媽媽嚴厲地待孩子,
他就有替女兒解圍的衝動,
但見到妻子堅定的表情,
就會作罷,笑著走開。
爸爸心疼女兒,但他仍然告訴她:
爸爸愛媽媽,會支持媽媽的決定,
如果她生氣,也會保護她。
育兒難免有分歧,
但尊重卻能阻止關係的分裂,
避免雙方陷入家庭權利之爭,
更不會把孩子當作制服對方的王牌。
尊重既維護了父母的威嚴,
也保證了家庭和睦。
黃磊和孫莉也是如此。
在黃磊寫給妻子的一封信中,
女兒不喜歡練琴,
為此經常有些小情緒,
孫莉一看她撅起小嘴,就嚴厲地說:
“少跟我來這一套,再練一遍……”
每到此時,黃磊就會下意識走開,
從不插手干預,放手讓妻子處理。
黃磊還跟女兒說,
在家裡,我們都要聽媽媽的。
幸福的婚姻,必定有相互尊重。
而它,也是滋養孩子生命的養分。
因為尊重,才能容納伴侶的不同,
也容易獲得對方的尊重。
它給大小事情以商量的餘地,
並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也是它,讓人放下防衛,
願意敞開彼此,
給孩子一個自然、真實的生長環境。
03
讓分歧變“捧場”,可以這樣做
婚姻裡兩個不同個性的人結合,
難免有衝突,
在育兒上,更少不了分歧。
但教育最怕多重標準,只需要一種聲音。
1.使用家庭規則, 讓大家保持一致
家庭規則,
不僅用來規範孩子的行為,
幫他建立是非觀、形成自律。
更關鍵的,它是經過養育者協商所決定的,
是讓教育發出一種聲音的途徑。
制定規則前,父母先規劃需要事項,
比如,吃飯、睡覺、學習等方面。
之後,邀請孩子參與詳細過程。
規則中,既給出獎勵事項,
也列出相應的處罰,
獎勵以賦予更多權利為主,
處罰也是一樣,避免體罰孩子。
規則並非孩子“獨享”,
要求孩子的同時,父母也要做到,
如此,才能讓孩子自覺遵守,
形成良好的習慣。
把定好的規則寫下來,
張貼到顯眼的地方,
以便隨時督促、提醒。
2.有分歧不當面爭執,私下溝通。
遇到分歧,
我們都急於把認為好的灌輸給孩子,
要立即扭轉現狀。
其實,只有跟配偶達成一致在先,
接下來的教育,才會更有效。
電視劇《小別離》裡,
董文潔對女兒朵朵太過嚴厲,
說話不顧孩子的感受。
方圓看到眼裡,急在心裡,
但沒有當面指責妻子。
趁著孩子不在時,方圓平和地提醒妻子:
跟孩子要好好溝通,
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
比起當面拆臺,私下溝通,
避免削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嚴,
也讓彼此更容易接受意見。
3.不苛求。
一位心理醫生對來諮詢的家庭說:
“如果,夫妻間在關於如何教育孩子方面
可以談判的空間很小,
而你的配偶的舉動和決定沒有超出你的原則和價值觀,
乾脆聽你配偶的好了。”
在教育上,如果無關大是大非,
或者比起配偶的意見,
只好過那麼一點點,那就完全聽從對方的。
夫妻間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
忽略小細節上的不同,
不苛求一模一樣,
才能真實地保證和睦,維護孩子的成長。
04
心理學認為,
孩子的大腦會被設置為觀察和複製模式,
會把所看到的行為變成他們的做事方式。
孩子的行為,
反應出父母的處事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
影響孩子的個性的形成。
孩子有見風使舵、兩面派的行為,
是由於父母不一致的教育方式。
孩子對事情有篤定的看法,
能夠尊重父母,離不開他們之間相互捧場。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在衝突中認識自己,
在反思中修正自己,
終將能贏得孩子,也贏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