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差,原因居然是……
這兩年,總是看到一些刺痛人心的新聞:
去年10月,大連理工大學一名研三學生,因課題實驗長期受挫可能面臨延期畢業的壓力,在實驗室結束了生命;
去年4月,安徽知名高中巢湖一中,一名17歲高一男生,因學習壓力太大,跳樓自盡身亡;
就在前幾天,江西一名11歲的男孩,在開學當天跳樓,疑與做不完的作業、壓力大有關······
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大學生,乃至青少年,因來自學習、情感、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出現心理問題,最終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這些新聞下面,出現最多的言論,就是「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怎麼這麼差」、「這樣下去,老師家長都不敢管教了。」
其實,悲劇的發生,不能簡單的歸因于孩子抗壓能力差。我們無法想象,那些孩子當時處在怎樣的絕望和灰暗之中,讓他們連死亡都不怕。
是什麼導致孩子那麼孩子害怕面對壓力和挫敗?增強孩子抗壓能力的關鍵在哪裡?才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
一個人的自我認知、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從最根本上,是受父母從小到大的教育方式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很難改變。
很多孩子,在壓力面前,第一反應就是「失敗了怎麼辦?做不好怎麼辦?」
因為他們沒辦法接受一個表現不好、失敗的自己。
當他們真的遭遇失敗,便會不斷在心裡責怪自己、否定自己的價值。
這種自我懷疑與厭惡,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
很多孩子,在失敗、犯錯的時候,會非常刻薄地批評自己、辱駡自己,「真是垃圾」、「沒用的東西」。
究其原因,小時候每當孩子表現不好,得到的就是來自父母嚴苛的對待,于是孩子長大後便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如今的教育,父母總是給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在教育上傾盡全力,催著孩子努力向前,朝著「優秀」的目標前進,卻忘了考慮孩子的感受。
當父母整天只會和孩子討論學習、因孩子的成績、外在表現而高興或生氣、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不斷斥責、否定他,孩子就會感覺到:
只有優秀、聽話,才會被肯定,才值得被愛。
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是被無條件接納、愛著的,便會把自己的價值依託在這些外在表現上。
在未來的某些時刻,當他遭遇失敗,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就會徹底否定自己,失去存在感。
2
在充滿溫暖、信任的家庭中成長,感受過父母堅定的愛和支持的孩子,更能獲得跨越人生中任何壓力與挫折的勇氣。
一方面,父母無條件的愛,會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價值感,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
文章一開始的案例中,如果在那些孩子絕望的時刻,他們的父母能在身邊,給予愛和支持,真誠地告訴他們:「做不到,也沒關係,你依然值得被愛。」
我相信,他們會重新看待自己、看待壓力和挫折、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類似的悲劇也會少很多。
另一方面,愛和支持,給孩子探索的勇氣和積極的思維。
我們都知道,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多去經歷、多去體驗,在一次次挫折、失意中學會調節情緒,付出實際行動改變現狀,才能真正地獲得心理上的成熟和成長。
當孩子從家庭裡感受到的是溫暖和信任,在父母那裡得到的是愛與支持,會更有勇氣去探索、挑戰;會形成積極的思維和觀念,幫助他從挫折中學習,內心越來越強大。
否則,挫折對孩子來說只是一次次的打擊,一次次地讓他心理越來越脆弱,越來越不敢嘗試。
因此,越是被父母好好愛著,堅定地支持、信任著的孩子,抗壓能力、抗挫折能力越強。
3
給孩子愛和支持,父母應如何做?
(1)首要的一點,共情孩子的感受
央視幾年前拍過一部紀錄片《鏡子》,裡面有個叫張釗的高中生,因為早戀輟學令父母頭疼不已。
但事實上,這個孩子不是不想讀書,他很想讀大學:
「我不上學不是因為我談女朋友,是因為那個學校,很壓抑,已經壓得我受不了。」
可是他想父母傾訴壓力時,父母告訴他:
「學校幾千人都受得了,為啥就你受不了。」
因為父母不理解,親子間衝突越來越多,張釗多次想要自盡,想要跳樓,可是父母不信,他們不認為孩子有那個膽。
在孩子面對壓力、遇到挫折、表現不好的時候,是最能考驗父母愛的時候。
如果父母只會用難聽的語言批評、諷刺孩子,或者高高在上地講大道理,不但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很差勁,親子關係越來越差。
正確的做法是,充分的共情,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表達理解,比如:
「這幾次考試都沒考好,心裡肯定是很著急的,我能理解。」
「馬上就要大學聯考了,看得出來,這幾天你壓力很大,是不是擔心自己發揮不好?」
父母放低姿態,真誠平等地和孩子對話,這種態度孩子是能感受出來的,更能從中感受到溫暖的愛和鼓勵。
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會幫助孩子度過那些傷心、絕望、焦慮的時刻。
只有在共情的基礎上,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溝通有效進行。
這個時候,父母再給孩子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幫助,會更快更根本地解決問題。
(2)讓家成為一個平靜、安全、可靠的地方
曾看過這樣一段很暖心的話:
「我愛你
如果前方有一條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卻執意要去
我希望我愛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
阻止你前去
而是給你準備好最耐穿的鞋
備好雨傘
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地面很滑
第五條街道有小偷
去吧孩子
回來家裡有飯」
我想,這是父母給孩子最深沉的愛,不阻止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步伐,不控制、干涉他的選擇,而是給孩子有價值的建議,並永遠做他堅強的後盾。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問題,都能從家庭找到答案。
一個溫馨和諧、輕鬆愉快的家庭,會成為孩子心靈棲息的港灣和一生的底氣。
是疲憊的時候,可以休息的地方,感到安全、放鬆、愉快;是挫敗、絕望的時候,永遠能提供勇氣和希望的源泉,讓人充滿力量和鬥志,永遠不會放棄。
因此,父母應該給讓家成為這樣一個平靜、安全、可靠的地方。
增加家人間的陪伴和互動;注意說話方式,和家人好好溝通,而不是只會爭吵、互相指責;不管是誰遇到困難,沮喪失意的時候,其他人一起幫助他渡過難關。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鼓勵、引導,不要用高壓、專制,讓家變成孩子想逃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