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不過是一家人的“合謀”

 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幸福的家庭是什麼樣的?

  有一個高贊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卻是有很多相似的,一個幸福的家庭是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一個被寵愛的女人會容光煥發、溫潤可人;

  一個被尊重的男人會精神飽滿、神采奕奕;

  一個被接納的孩子則會更加樂觀、更加自信。

  不得不感歎,幸福的家庭就該如此。

1

“我家的溫暖,

都是因為媽媽被寵愛”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在TED演講時曾說過: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孩子跟母親是什麼關係?是臍帶剪斷了,潛意識完全連在一起,母親的情緒是直接傳遞給孩子的。

  媽媽的情緒,決定了一個家的溫暖。而一個家庭的溫暖,往往取決於媽媽被寵愛的程度。

  不被寵愛的媽媽,在丈夫眼裡一無是處。

  爸爸越嫌棄,媽媽越暴躁,家庭越糟糕。

  看過一則心理醫生和一對夫妻對話的視頻,很是心酸。

  “我是一名職業經理人,我老婆沒有工作”,男人很驕傲地回答醫生的問題。

  而當說到妻子時,一臉嫌棄和猙獰,一直強調“是因為她沒有工作”,她從早上5點,到晚上12點,一直忙個不停。

  而後,螢幕上出現了一個中年女性,膚色蠟黃,眼神黯淡。“我是一個全職太太,我的工作每天24小時。”

  在不同人的面前,她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妻子、母親、女兒、媳婦……

  在不同的時段,她承擔著不同的工作:鬧鐘、廚師、教師、女傭、護工、保潔……

  然而,就這樣白天黑夜地連軸轉,卻只換來了一句“她沒有工作”。

  沒被愛滋養過的媽媽,又怎麼能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可言呢?

  缺少寵愛的媽媽,只能以冷漠和暴躁示人。而被寵愛的媽媽,則柔和溫暖和以笑示人。

  電視劇《對你的愛真美》中王小咪的媽媽羅晴,就被爸爸寵上了天。

  兩個人結婚二十幾年,羅晴沒有做過一頓飯,刷過一次碗。就連女兒王小咪都看不下去了,可爸爸卻說自己的媳婦不寵,讓誰寵。

  智慧的男人,都知道寵愛妻子是世界上最穩賺不賠的投資。

  媽媽得到了寵愛,心情自然愉悅,也就會有穩定的情緒,回饋於家庭,對孩子溫柔,一家人和和美美。

  她們很少感到委屈,鮮少抱怨,即便遇到困難,也能積極面對。

2

“我家的和諧,

皆來自爸爸被尊重”

  當然,媽媽被寵愛的時候,往往也是爸爸得到更多尊重的時候。

  前段時間,是袁弘和張歆藝結婚五周年紀念日,袁弘微博發文感性說道:

  “第五年。我們跳著、笑著,離百年好合又近了一年·······有甜蜜有溫暖也有磕絆,最重要的是,有你一直在我身邊。於是我就這麼簡單地幸福著,把其他的一切,交給時間。”

  在他們這對的婚姻中,我們看到張歆藝被寵成了少女,而他們幸福的背後,也有張歆藝對袁弘的尊重。

  她從不對老公掉臉子,反而處處維護和鼓勵他:

  即便袁弘做的飯菜不太好吃,她都會吃得滿臉幸福,還誇讚老公手藝好;

  她雖然不喜歡老公騎摩托車,但還是會在生日時送他最喜歡的頭盔;

  別人問到老公的優點,她隨口就能說出十個:溫柔、孝順、陽光等等。

  就連採訪中,主持人問袁弘作為丈夫和爸爸有幾分。張歆藝都毫不猶豫地回答:“那我肯定給他打滿分10分,三生有幸遇見你啊老袁。”

  有了張歆藝的鼓勵和尊重,也換來了袁弘更多的寵溺和愛護。

  一個家庭中,男人被尊重,就更有動力分擔家務,愛護妻子,陪伴孩子,維繫家庭的和諧。

  然而,爸爸不被尊重就是另一番景象。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淩霄的母親陳婷,她渴望富裕舒適的生活,但又無法獲取這種生活。於是,便把所有的責任都甩到丈夫身上。

  她埋怨丈夫不能給她想要的生活,得不到尊重的丈夫,也開始責怪妻子,兩個人每天爭吵不斷。

  家庭中,如果父親不被尊重,本該幸福和諧的一家,就會過得烏煙瘴氣。

  不僅如此,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出現諸多性格問題。

在一個家庭中,爸爸的角色被弱化,孩子會變得不自信,甚至會沉默寡言,讓家失去了家的味道。

3

接納孩子真實模樣,

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在安德魯·所羅門所寫的《背離親緣》一書中,記錄了300多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生活。

  其中有一個聽障女孩米莉安,讓我印象深刻。

  她想要學習手語,但是不可以,只因父母無法接納她聽不見的事實。

  在家裡,手語是被禁絕的,“要是米莉安比劃了手語,我們會打斷她的手。”

  父母始終認為,她應該像個正常孩子一樣去生活。而米莉安,即使是拼了命去努力,也無法像個正常人一樣說話。

  就這樣,米莉安和父母為此而僵持了數十年,慢慢地,隔膜加深,親子關係變得冷若冰霜。

  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然而,很多家長就是,無法接納孩子最真實的樣子。

  不被接納的孩子,活成了一座孤島,他們在不斷的對抗中,內耗盡了熱情。

  而被接納的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帶光芒。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童年時期最重要的兩大需求,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孩子在父母那裡想要獲得歸屬感,就是在家庭中被接納、被重視。

  孩子們有了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就可以享受自己喜歡的事物,向著心儀的方向出發,越飛越高。

  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孩子,如同有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滋養自己,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綻放自己,成為一個成功又幸福的人。

  某一刻,父母會發現孩子被接納的過程中,不僅活出了自己,也學會了接納和幸福。

  孩子在愛中健康成長,家庭才會更幸福美滿。

4

幸福的家庭,

不過是一家人的“合謀”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偏愛都有代價,父母和孩子形成了一個“共謀”:父母一邊付出一邊期待,孩子為了得到愛和關注,於是想辦法滿足那份期待。

  其實,一個幸福的家庭,也是父母和孩子一家人的“合謀”,夫妻雙方合謀寵愛和尊重。

  而在一個如此溫暖和諧的家庭中,父母更能接納孩子,幫他成就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人父母,我們要真正地接納孩子,營造溫暖幸福的家庭模樣。

  願每個媽媽都能被寵愛,每個爸爸都被尊重;願每個孩子都因接納而變得更優秀,擁有幸福一家人的模樣。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