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旅行,千萬別把行程排太滿!
前兩天,閨蜜帶孩子出去玩,報了個三亞5日團。
看閨蜜每天曬的朋友圈,實在讓人羡慕。
日落、海灘、海景房、美食、美景,簡直美不勝收。
點贊一波後,閨蜜卻給我發來微信: “千萬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我很疑惑,閨蜜解釋道:
舟車勞頓不說,天天早出晚歸,一天打卡N個景點,只能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景點,孩子啥也沒欣賞到,見識到。
關鍵還又曬又累,你想坐著享受一下,孩子一溜煙就跑沒了,好不容易等孩子興奮勁過去,她又喊累喊熱,趴地上耍賴,發脾氣不肯走。
第二天孩子就說啥也不願出去逛了,非要在酒店的沙灘上玩沙子,一個人玩的不亦樂乎。
千里迢迢帶孩子去領會大海的壯闊,大自然的神奇,耗時耗力又耗錢,孩子卻權當換個地方玩而已。
不由得讓人深思,旅行對孩子的意義何在?
1
“你帶孩子出去旅行了嗎?去哪裡玩了?”
一到暑假,不少家長就馬不停蹄地帶孩子去旅行、開眼界,從各種親子遊,到夏令營絡繹不絕……
據一項調查顯示,旅行費用,已經成為繼擇校費用、興趣班費用之後,位列第三的教育花錢殺手。
在一位母親曬出的暑期帳單中,單遊學一項就占了 4.6萬元。
她直呼月薪5W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
我的一個同事,自從孩子上了幼稚園,每年暑假,她都要帶孩子去旅行,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半個月。
今年暑假未過半,同事就帶著孩子逛遍了隔壁省的知名景點。
“其實這都不算什麼!”
她還計畫在孩子小學畢業前把全國逛個遍:
“孩子平時待教室裡讀萬卷書,放假了,不就是要行萬里路嗎?”
“不趁著暑假出去走走,孩子拿什麼素材去寫作文?”
“開學後大家都在討論去哪裡玩了,孩子總得有談資吧!”
“去年,我家孩子就因為沒坐過飛機,被嘲笑沒見過世面。”
“走了這麼多地方,收穫很大吧!”我們好奇道。
“這個不好說啊,但出去走走,總比待在家裡強吧,而且,人家孩子都出去旅行,我也不想自己家孩子落下了什麼……”
確實,在當下教育內卷的大環境下,身邊的鄰居朋友都在吹捧旅行的好處,父母難免會有一種焦慮:
不出門長長見識,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有一個鄰居,把全年的假日都攢到暑假,就是為了陪孩子打卡旅行;
前幾天班上一家長帶孩子逛長城,想著去趟北京不容易,愣是每天早出晚歸,5天就緊著趕著把北京的景點都遊完了,據說小姑娘回家以後,睡眠不足,整個人都蔫了……
這就是教育上的“劇場效應”:
人們在看戲時,有人為了觀看的清楚而站起來,後面的人為了看清,就不得不也站起來。
最後,焦慮的氛圍會迫使整個劇場的人都站著觀看。
當父母被長見識的焦慮裹挾,跟風旅行便成了緩解焦慮的需求。
高漲不落的親子旅行熱潮,背後其實就是一群被見世面“綁架”的家長。
2
在寶媽圈看過一位媽媽的真實經歷。
為了讓女兒多見見世面,她帶女兒去參觀了嶺南特色的文化村,可是女兒卻對古物文化、古代建築、民俗風情毫無興趣。
反而是纏著她坐了一趟又一趟古代迎娶新娘的花轎,簡直不要太開心。
後來她總結經驗,在參觀博物館時請了個解說員,想著女兒能好理解點,女兒卻依舊興趣寥寥,十分鐘就流覽完了她看起來長得一樣的石頭、刺繡、瓦罐。
然後就一直鬧著要找好玩的、好吃的。
無奈之下,她給女兒講起了洗衣服從古到今的發展史,心想這總在女兒生活認知內的吧。
就在她苦口婆心講了幾分鐘,想激勵女兒好好學習,長大成為科學家時,女兒卻認真地總結道:
“媽媽,我們回去也買一根這樣的棍子吧,我覺得在河邊用木棒打衣服應該很好玩。”
“厚重的歷史”薰陶失敗,寶媽只能改向潤物細無聲的自然薰陶。
結果呢,好不容易進了景點,女兒卻在一個秋千上停下來不肯走了,風景美不美她不知道,只想找好玩的。
有一次,女兒無意看到水渠裡有個小漩渦,便摘來野草,看著它們被漩渦裹挾著急速旋轉,然後倏地被吸進水底不見,就這麼一個小漩渦,女兒楞是撅著小屁股玩了一個小時……
她只能仰天長歎:說好的長見識,見世面呢?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 “孩子和父母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樣,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在大人看來,是技藝精湛的古典書法繪畫,是讓人歎為觀止的雕樑畫棟,是秀色可餐的美景,可落在孩子眼裡,卻不一定能感受到美和震撼。
所以,見到了和見識了完全是兩回事。
父母若執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去旅行,全然不顧孩子的喜好和興趣,註定只能敗興而歸。
其實,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享受,有自己的樂趣,何嘗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旅行呢?
3
有句話說的好:“旅行的意義並不在於‘記住’,所見、所感即是所得。”
既然我們選擇帶孩子出去旅行,就不要走馬觀花的流連於景點,而是要有真正的體驗。
幼兒階段的小孩,其實並不懂什麼歷史古跡、人文內涵,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自由玩耍的地方,是一個有水、有樹、有小動物的地方。
在孩子小的時候,主要以玩為主。
父母可以帶他去公園玩耍,去野外活動。
我兒子就特別喜歡在草地上打滾,然後撿一堆沒有用的花草樹葉,高興得像撿到了寶藏一樣。
如果能碰上螞蟻搬家就更好了,他一看就是一下午。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只要孩子感受到了,就是開拓了孩子的視野,豐富了孩子對於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認知。
孩子上小學後,就可以根據課本,以及孩子自身的探索欲去一些景點看看。
比如我兒子學習了《桂林山水》後,一直表示想親眼看看桂林的山,灕江的水,想親自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
我便趁著暑假帶他去了一趟廣西。
期間,兒子不僅帶上書本認真觀察作者是如何描述桂林的,還走出課本去探索不一樣的桂林,回家後更是高興地寫下1000字的桂林遊記。
讓“想”成為“去”的理由,孩子才能發自內心的去享受旅行。
再之後,根據孩子的興趣,針對性地選擇。
比如科技館、博物館、天文館等地。
兒子五年級時,我帶著他去科技館參觀了電與磁、人臉識別、熱成像、聲音的形成等科學現象,每次體驗,他的眼睛都是亮亮的,特別興奮。
初中後,他更喜歡去科技館了,他說:
“每次參觀的經歷都各不相同,隨著化學和物理的學習越來越深入,我越發地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
“最開始,我只是知道摁下按鈕會出現什麼反應,後來我知道是因為施加了怎樣的條件,是因為什麼原理,現在也更加理解了課本題目的本質意思和含義。”
一位教育家說:“教育就是一個喚醒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部分在於對心靈的觸動。”
于孩子而言,每次新奇的體驗,都是一次心靈的旅行。
帶孩子旅行,就應該以孩子為出發點,用心感受,有思考、有探索。
這樣的旅行,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4
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家約拿·萊勒說:
“旅行是很好地培養局外人思維的場所,在旅途中拓展我們生活廣度的起點。讓我們放下熟悉的一切,去探索和認識未知的世界。”
帶孩子出門的旅行,我都不會把行程排得很滿。
我希望這趟旅程是可以給孩子時間去消化、吸收旅行中的每一個過程,包括行程安排,整理行李箱、觀察景點、互相協調時間的過程,讓他參與生活、感知生活。
我希望孩子不僅僅只是欣賞沿途的風景,更能從中沉澱心靈,在旅途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每一場旅行對孩子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暑假去旅行,願父母能用包容的心去接納,讓孩子能用好奇的心去發現,我們隨心而動,隨意而為。